工作原理 (Working Principles)
空气过滤器去除污染物的原理并非单一机制作用的结果,而是多种物理(有时包括化学或静电)效应协同工作的结果。其主导机制取决于污染物的性质(尤其是颗粒大小)和气流条件。
过滤机制 (Filtration Mechanisms) - 主要针对颗粒物:
拦截 (Interception):
原理: 当空气携带微小颗粒流经滤材时,颗粒会跟随气流的流线运动。如果某条流线距离滤材纤维表面的距离小于颗粒自身的半径,即使流线本身绕过了纤维,颗粒也会因为自身的尺寸而“接触”或“剐蹭”到纤维边缘,并被纤维表面力(如范德华力)捕获。
目标颗粒: 主要对中等大小(大致在 0.1 到 1.0 微米范围内,但与其他机制有重叠)的颗粒有效。颗粒越大,拦截效应越明显(在惯性碰撞不显著的情况下)。
好比: 一个小球随着水流流过一个有很多柱子的区域,即使水流能绕过柱子,但如果小球离柱子太近,它的边缘就会碰到柱子而被挡住。
惯性碰撞 (Inertial Impaction):
原理: 较大的、质量较重的颗粒物由于具有较大的惯性,当气流遇到滤材纤维而急剧改变方向绕行时,这些颗粒无法像气流一样灵活转向,倾向于保持其原始运动方向,“直线”撞击到纤维表面而被捕获。
目标颗粒: 主要对较大、较重(通常 > 1 微米)的颗粒有效。气流速度越高,颗粒质量越大,惯性效应越显著。
好比: 快速扔出一个保龄球穿过一片弯曲的树林,球很可能会因为无法及时转弯而直接撞到树干上。
扩散 (Diffusion / Brownian Motion Effect):
原理: 极小的颗粒物(通常 < 0.1 微米)质量非常轻,会受到空气分子永不停歇的随机碰撞,从而产生不规则的、类似“Z”字形的随机运动(布朗运动)。这种随机运动大大增加了它们与滤材纤维接触碰撞的几率,一旦接触即被捕获。
目标颗粒: 主要对极小(< 0.1 微米)的颗粒非常有效。气流速度越低,颗粒在过滤区域停留时间越长,扩散运动越充分,扩散捕捉效率越高。
好比: 一粒微小的尘埃在阳光下无规则地“跳舞”,最终会随机撞到附近的物体表面。
综合效应与最易穿透粒径 (MPPS - Most Penetrating Particle Size):
上述三种机械过滤机制(拦截、惯性、扩散)对于不同粒径的颗粒效率不同。惯性对大颗粒有效,扩散对小颗粒有效。拦截在中等尺寸区域起作用。
这导致存在一个特定粒径范围(通常在 0.1 - 0.3 微米之间),这些颗粒既不够大,惯性效应不显著;也不够小,扩散效应较弱;同时拦截效果也处于低谷。这个尺寸范围的颗粒最难被过滤器捕捉,被称为 “最易穿透粒径” (MPPS)。
因此,高效过滤器(如 HEPA)的效率测试通常就针对这个最难过滤的 MPPS 粒径(例如,美标 HEPA 常用的 0.3 微米)。如果对 MPPS 的过滤效率达标,那么对更大或更小颗粒的过滤效率通常会更高。
静电吸引 (Electrostatic Attraction):
原理: 利用静电荷的吸引力来捕获颗粒物。这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:
驻极体滤材 (Electret Media): 在滤材纤维上预先加载持久的静电电荷(类似永久磁铁),这些电荷产生的电场可以吸引空气中带电的颗粒,甚至极化不带电的颗粒使其被吸附。许多中效和高效过滤器采用这种技术,可以在较低阻力下实现较高效率。
静电除尘器 (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- ESP): 通过高压电晕放电使空气中的颗粒物带上电荷,然后让空气流过带有相反电荷的收集板,带电颗粒在电场力作用下被吸附到收集板上。
优点: 对于某些设计,可以在较低空气阻力下达到高效率(尤其是驻极体滤材)。ESP 可以清洗重复使用(但需定期清理集尘板)。
缺点: 驻极体滤材的静电荷可能随时间、环境湿度或被吸附物覆盖而逐渐减弱,导致效率下降。ESP 可能产生副产品臭氧 (Ozone),且初始成本较高。
筛分 (Straining / Sieving):
原理: 这是最直观的过滤方式。当颗粒物的尺寸大于滤材纤维之间的孔隙或通道时,它们会被像筛子一样直接物理阻挡下来。
目标颗粒: 主要针对尺寸远大于滤材孔径的非常大的颗粒。在大多数精细空气过滤中不是主导机制,但在初效过滤网(如金属网、粗纤维棉)或某些特定应用中比较重要。
吸附原理 (Adsorption Principles) - 主要针对气态污染物:
活性炭吸附 (Activated Carbon Adsorption):
原理: 活性炭是一种经过特殊处理(活化)的碳材料,具有极其发达的微孔结构和巨大的比表面积(每克可达数百甚至上千平方米)。气态污染物(如 VOCs、异味分子)在空气流经活性炭时,会扩散进入这些微孔,并被孔壁表面通过物理吸附力(主要是范德华力)或有时是化学吸附力(如果活性炭经过化学改性)捕捉和固定。
目标污染物: 各种挥发性有机物 (VOCs)、苯、甲醛(需改性炭)、硫化物、氮氧化物、各种产生异味的分子等。
影响因素: 活性炭的种类(材质、孔径分布、比表面积)、空气温度、湿度(高湿度会降低对某些 VOCs 的吸附效果,因为水分子会竞争吸附位点)、气流速度(接触时间)、污染物浓度和种类。
局限性: 吸附容量有限,达到饱和后会失去效果,甚至可能在特定条件下(如温度升高)将已吸附的污染物重新释放(脱附)。对某些小分子无机气体(如一氧化碳 CO)效果不佳。